
作者: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綜藝頻道節目部 2025年春晚副總導演 趙大治
在“歡樂吉祥、喜氣洋洋”的主基調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5年春節聯歡晚會》精彩落幕,用滿屏新意為海內外受眾呈上了一臺喜慶熱烈、極致唯美、科技感十足的“文化盛宴”。其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完美呈現刷新多項傳播紀錄,截至1月29日,全媒體累計觸達168億人次,比去年增長18.31%,其中移動端受眾規模3.72億人,比去年增長52.46%,境內社交媒體話題閱讀量達270億次,創歷史最好成績。亮眼傳播數據的背后,凝聚了為春晚辛勤付出的每一位總臺人的心血和汗水。這是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堅持守正創新,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的有效嘗試,為日常文藝節目創作提供了很多寶貴經驗。
以黨建為引領,在守正創新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024年10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著力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春晚是弘揚中國文化和傳統的年度盛會,作為“春節”申遺成功后的首屆春晚,2025年春晚備受關注。如何向全球展現中國精氣神,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是導演組在創新道路上的重要挑戰。2025年春晚工作啟動之初,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臺長兼總編輯慎海雄同志讓大家堅持從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思想、重要論述、重要指示中找啟迪、找思路、找答案,強調只有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節目才能有穩固的根基。
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導演組很快確立了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為主題,強調在擁抱現代科技的同時保持文化認同的重要性。明確今年春晚以非遺元素作為節目創排的重要靈感,將源遠流長的傳統智慧與藝術巧思、先進技術相融合,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舞臺上煥發勃勃生機。有了清晰的方向,我們迅速展開行動,深入挖掘傳統節俗的文化根脈和歷久彌新的中國故事,力求將習近平文化思想轉化為更多守正鑄魂、創新表達的精品力作,用高質量作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經過數月的不懈努力,我們對各個節目細節反復修改、打磨,最終有了開場視覺秀《迎福》、中國傳統建筑創演秀《棟梁》、歌曲《春意紅包》《潮起舞英歌》《過年好》等多個節目,其中百余種非遺巧妙出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多樣的文藝形式呈現,精彩點亮“非遺版”春節晚會。
與生活共創,讓作品與群眾產生共鳴
春節萬家團圓之際,什么樣的情感最能深入人心?創作者需要與生活共創,才能讓作品與觀眾產生共鳴。
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由此出發,在節目策劃之初,慎海雄同志提議以《偉業》為名,創作一首歌曲。有了提綱挈領的主題,在總導演于蕾同志的帶領下,導演組迅速啟動了詞曲創作,并就如何將歌曲唱得更加真摯動人,由誰來完成演唱展開多次討論。秉持“人民的春晚”理念,導演組決定邀請真正的素人來演繹,司機、工程師、教師、醫生、農民……來自各行各業的百姓歌手從崗位和生活中走上春晚舞臺,把堅守、熱愛和希望都唱在歌里,為人民共創的偉業高歌。
不僅是《偉業》,最近幾年,春晚舞臺接連創作了一批催淚走心、傳唱度高的暖心旋律,將鏡頭對準基層、對準百姓、對準真情、對準感動。從《是媽媽是女兒》《拼音》《不如見一面》,到今年舞臺上的《歲月里的花》《世界贈予我的》《住在心里的人》《假如》等感人歌曲的呈現,導演組不斷拓寬歌曲題材的創新路徑。在一次次實踐中,我們深刻認識到,春晚是全國人民的聯歡會,情感流動是心與心的聯通,只有赤子丹心為人民,節目才會更有溫度、更加深入人心。
以藝術為橋,堅持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
為了實現“思想+藝術+技術”的融合創新,給觀眾帶來更好的視聽體驗,今年春晚除了通過運用4k/8k超高清、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立體視覺和三維聲等技術不斷提高春晚音視頻質量和全媒體傳播,還通過傳統與現代的深度交融、節目內容的精心編排和技術創新的有力支撐,用數字技術賦能舞臺呈現。導演組在節目最初編創階段,同步進行了視覺包裝設計,不斷探索科技與文化融合的無限可能,嘗試將科技融合藝術,用創意拓展內涵,在確保節目達到理想播出效果的同時,將每個節目背后所蘊含的深刻立意呈現到觀眾面前。
《棟梁》運用3D全景技術,將梁思成先生手稿立體化,讓斗拱、榫卯逐幀解構,在北京中軸線緩緩展開中,為觀眾進一步深層次解讀中國建筑背后蘊藏的哲學思想與厚重歷史;《歲月里的花》以AI實時轉繪,將舞臺瞬間化為靜態油畫,實現了從現實到藝術的跨越;《秧BOT》中,AI驅動全身運動控制技術以及360度深度感知技術,實現人與機器人共舞……尖端科技的運用不僅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多元文化的魅力,更體現時代的發展和進步,滿足不同觀眾群體的需求。不僅為觀眾們奉上一場兼具藝術性、時代性、時尚感的精彩演出,更是讓全球觀眾切實感受到中國科技的魅力與文化底蘊。
中華文明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作為黨的文藝工作者,我們應始終秉持守正創新的精神內核,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著力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以科技創新為引擎,賦能文化繁榮發展,堅持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拓寬技術在文化創新創造中的多元化應用,增強文化更為強勁、更可持續的驅動力,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出璀璨奪目的創新之花。